- 日 报
- 晨 报
- 微 博



- 朝阳日报
- 晨 报
- 微 博



年糕出锅
黄澄澄的豆包
诱人的年糕
切年糕
年糕又称“年年糕”,与“年年高”谐音,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。腊月蒸年糕,这个传统习俗流传至今。年糕切片,蒸着吃、放糖炒着吃,放在碳炉子上烘着吃,满满的美味,满满的记忆。
市民潘贺权,从母亲那传承了蒸年糕手艺,近年到内蒙古旅游,又跟当地人学习了蒸年糕蒸豆包方法,对于蒸年糕和蒸豆包有独特领悟,蒸出的年糕和豆包亲友们都称赞好吃。忙年忙年,潘贺权与妻子孟凡红格外忙碌,他们忙着蒸年糕和豆包。蒸年糕时,先铺一层豆,豆不是豇豆,而是黑龙江大芸豆籽,口感更好,然后铺一层面,稍过一会后,再在面上撒一层豆,然后再铺一层面,如此反复,要撒四遍豆。盖上蒸锅盖,蒸25分钟后,闭火,待十分钟,敞开锅盖。用刀把年糕一块块切开,拿出来放在托盘里,托盘里铺一块纱布,防止年糕与托盘粘在一起。然后把年糕放在室外冷冻,再把冷冻的年糕切片。纯手工制作,味道纯正,又粘又劲道。记者尝了一块,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。潘贺权蒸的是两种面的年糕,黄米面和糯米面。黄米的金黄,糯米的雪白,都闪着光泽,一看就特别有食欲。
一进入腊月,有一项准备过年的功课是必须做的,这就是蒸粘豆包。不蒸粘豆包,似乎就没有过年的味道了。这粘豆包的粘字因为和年谐音,因此,蒸粘豆包也常常被称为蒸“年豆包”。潘贺权也蒸了很多黄米面和糯米面的粘豆包。在氤氲的水汽里,潘贺权夫妇忙碌的身影,还有出锅的年糕粘豆包,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。本报记者 肖景昕